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既往不咎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2-12-12 22:15:45 成语故事

既往不咎的成语故事

既往不咎的成语故事1

  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问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问: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所以只好较为模糊语言回答: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后来认错,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

  【释读】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也说不咎既往。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的成语故事2

  【注音】jì wǎng bù jiù

  【成语故事】时期,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用什么树木制作土地神神主,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栗木就是让人害怕。孔子听到这种回答十分不满,责备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典故】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近义词】既往不究

  【相反词】赏罚分明、信赏必罚

  【其它使用

  ◎ 如今都延误了,一有敌情,这仗怎么打?军务紧急,竟这般不齐心还有什么纪律现在明白,既往不咎,今后如再有不遵军令的,就要严格行军法,可顾不得弟兄情分了!"一来确是子兴的令牌,元璋是和州的主将,违拗不得;二来诸将误了军机,理亏,作声不得。

既往不咎的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既往不咎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